最新网址:www.00shu.la
对于徐庶来说,黄承彦关于黄月英的担忧有一定道理。实际上,黄月英到底是他老师的女儿,徐庶在回到雒阳后也的确打听过关于黄月英的种种消息,总体而言,他并不觉得这一定是坏事。天子是仁德之君,以黄月英的品行,并不至于惹下什么祸事。
也因此,在黄承彦离开后,徐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鼓励贫民主动迁往边地的事务之上。
早在武帝之时便有大规模迁民实边之举,那时候迁徙民众的效率很高,成果斐然,但问题在于当时迁徙百姓乃是强行为之,以徐庶对天子历来施政的了解,这绝非天子所愿。
天子更愿意以利诱之,让百姓心甘情愿地来到边地。
想到这儿,徐庶的心中已经有了数。作为北地长史兼功曹,徐庶还极得太守张飞的信重,郡中民政之事徐庶都可以插手。内地各郡国的官吏如何向治下百姓宣传迁往边地的策略徐庶插不了手,但他却可以尽可能地提升北地郡的吸引力。
很快,徐庶就下了笔。
次日,刘辩在云台殿中就接到了徐庶所奉上的奏书——一看到他就乐了。
徐庶列举了北地郡的优势:只要丁男到了北地便能得到百亩土地,除此之外,内附北地郡的胡人部族中女子众多,可为良配……
金钱与美女?
不,是事业与爱情!
徐庶所言不假,因为战争和草原上恶劣的生存环境,这的确是草原之上胡人部族的现状。于是乎,刘辩在看完之后,很快就将这份奏书送给尚书台,要求刊登在邸报之上,发往天下郡国。
尚书台中,两位仆射正对着刘辩的要求发表看法。
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贾诩已经完全适应了尚书台的工作,将自己从校事部中抽离出来。
百姓们安土重迁,一大原因便是这年头赶路是真会死人的。
荀彧当着贾诩的面对于徐庶的奏书评价道:“早年北民南迁,朝廷为此花费人力物力无算。此前经略西域,即便有通向西域之商道为引,郡县官吏相助,除了宗室王侯及商贾所携之奴婢外,自发前往的百姓多是青壮。”
“可北地郡乃至于朔方郡毕竟不同于西域,携家带口者,当比独身青壮更为稳定。只是如此,路上的支出便大了。”
贾诩听后,却有些不以为然,他对荀彧说道:“我知文若之意……自古以来,边地男儿抵抗外敌多英豪之辈,盖因是卫国守家之举……无家业者,对于北地郡来说未必安稳。”
“不过在我看来,北地郡当下的问题还是汉人人口不足,至于文若所虑,我看这徐元直不也说清楚了吗,鲜卑和匈奴人中也不乏可谓良配的女子嘛!且就算有问题,之后补救也不迟。以我之见,北地、朔方艰苦,尚且不宜多引携家带口者前往。”
荀彧听后,也只能赞同贾诩的意见了。
他所担心的,也是朝中一直没有将内地之贫民自愿迁徙实边议定为定制的原因,这年头交通不便,若是大规模迁徙也就罢了,朝廷可以集中派遣官吏安置,迁徙的百姓也能互相帮助,如此,可以将迁徙所造成的人员伤病甚至死在道中的几率降到最低。
一旦迁徙的规模减少,若要维持朝廷对于迁徙的助力,那么毫无疑问会增加国库的负担,且其中能让官吏上下其手的机会太多了。可若是朝廷不管,贫民又很难靠着自己抵达偏远的目的地。
而按照贾诩的想法,多招青壮,那么沿途官府所需要提供的助力就会变得极小。
不过,在说完对此事的处理意见后,贾诩继续说道:“然移民实边之法,当为国之大计。吾观自陛下先免除口赋,后改革税制征收户税以来,民间百姓因为不必担忧孩童口赋,待到十数年后,内地郡国丁男数量必定更多,届时郡国之地亦有耕地不足之忧,那时移民实边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
“我这段时日来思及此事,想到一策……我大汉十里一亭,设亭长。当使各县将有意前往边地之贫民定期聚集,一同出发,由县中开具传凭,沿途吃住可由亭中供应。”
荀彧思索着贾诩的话,按照贾诩的预想,只需要动用亭长这一级别的小吏,自然也缺乏统一调度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的确更适合青壮作为这种移民法的主体。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种办法——省钱。
荀彧补充道:“妙啊!便是将来想要扩大移民的规模,也可投入亭中。待到亭中处理移民事宜久了,便不是定制也是定制了。”
贾诩但笑不语。
最新网址:www.00shu.la